来源: 时间:2022-12-26 10:13:34
冬日暖阳,放眼畲江镇,这边厢,梅州综保区二期项目建设加快步伐,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生机勃勃,企业车间机器轰鸣;那边厢,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次第展开……
干群有活力,发展有动力,背后离不开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今年,畲江镇荣获“2021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镇”称号。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村镇是全省乡村治理的引领力量,是乡村善治的先进典型和示范样板。
近年来,畲江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协同发力,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与此同时,该镇结合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省级发展试点镇,建立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资料图】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通讯员冯森达
抓统筹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笔者在畲江镇沿江路看到,柏油路面宽阔平整,一盏盏新路灯立在路旁……眼前干净宽敞的道路,很难将其与过去“路面破烂不堪、晚上昏暗一片”的景象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畲江镇高质量做好城乡融合发展大文章,不断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道路、供电、供水、通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物流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乡设施供给保障能力逐年稳步增强。
长期以来,“脏乱差”是一些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因此,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畲江镇坚持环境融合,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从环境脏乱差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秩序井然,文明健康生活理念渐入人心,畲江镇不断促进城乡面貌同变。
谈起畲江镇的变化,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如今在畲江镇,已经形成“党员带头群众赞,群众跟着党员干”的良好局面。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团结带领村委班子,为群众办实事,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有了群众的支持,我们有信心将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畲江镇公和村党支部书记熊兆文担任村干部十多年来,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
畲江镇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以选优配强“头雁”为抓手,强化村“两委”干部思想认识,提高落实工作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落实各项工作,动员群众配合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为调动村民主体作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畲江镇通过转变政府过去管理的角色,下放部分管理事权,尽量让村民能参与建设内容、工程项目、村庄规划等村内事务,最大限度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据介绍,该镇发动群众共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宣传条幅等方式,各村充分利用大喇叭广播、入户走访方式,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熊兆文说,动员村民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充分调动村民自觉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让村民有“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优服务
一张清单方便群众办事
“这个清单一目了然,现在办事太方便了。”畲江镇咸和村的村民林叔所说的“清单”,指的是《梅县区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他告诉笔者,“以前去办事,不知道要准备什么材料,也不知道有哪些流程,有了清单,就不用来回跑了。”
据悉,今年初,针对基层干部履职难,村民办事难的问题,梅县区纪委监委牵头收集筛选了各单位、镇、村常见常用的小微权力事项清单,内容涉及10个主体部门共计27项,督促相关部门将各小微权力事项配套运行流程图,以图表形式明确各项工作的名称、实施主体、权力事项来源依据、权力运行操作流程、运行过程和监督管理等内容,并将其编订成册发放至各级各部门及群众手中,确保群众了解所办事项的具体步骤,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事情多且繁杂,尤其是到了村级层面,有一些工作具体要怎么操作村干部也不太清楚,就导致村民办事来回跑,我们也重复做工作。清单出来以后,村干部、村民对于事项办理流程一清二楚,大家办事都方便了!”畲江镇公共服务办负责人说。
畲江镇印制梅县区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宣传册到各个村(居),实现农村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公开清单事项、办事流程等,村“两委”干部权力运行更加规范,群众办事更加便捷,村务监督方向更加明晰,更加有效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清单事项不是一成不变的,梅县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清单根据法规、制度的更新,以及群众的新需求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同步更新清单内容。
用好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是畲江镇增强监督能力,建立健全多方监督体系的一大举措。
此外,畲江镇各行政村制定了“三重一大”议事决策规则,坚持每周召开班子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党群联席会议,凡重大事项都经过“两联席会议”商议决定,推进集体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的集体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强治理
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法律“走”进村,纠纷不出村,畲江镇全力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梅县区人民法院畲江人民法庭,庭长刘国勇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诉讼引导、材料收发、卷宗查阅、开庭……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工作在数名工作人员的默契配合下有条不紊地逐一完成。
“我们通过诉前争取辖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司法所、村干部、驻村律师相互配合,尽量在诉前化解双方的纠纷。”刘国勇介绍,为全力化解基层矛盾,工作人员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开展送法进企业、进乡村等普法活动,定期到畲江镇诉讼服务站开展服务,打通诉讼便民“最后一公里”,助推当地社会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畲江镇不断增强治理能力,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成效。该镇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提升法治理念,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打造村级法治宣传平台。笔者走访时看到,“一村一室”的法律服务工作室内,有专门的挂点律师,为村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引导带动了更多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农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使社会治安更加安定有序。
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及时解决群众难题,畲江镇为村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建成镇公共服务中心和25个村级公共服务站,帮助群众代办各类事项。
过去,村民想要打印证明、办理医保社保等业务,需要到十公里外的镇上,偏远村的村民一来一回得花费一天时间,既费时又费力。“会骑车还好,如果不会就很不方便。”过去不少村民反映。如今,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办事”。
与此同时,畲江镇不少行政村都成立村民理事会,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村级定期召开村民理事会和民情恳谈会,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因地制宜制定村庄规划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此外还制定村规民约,汇集民意、聚集民智、化解民忧、维护民利,进一步增强民众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等。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